解放前的老上海,十里洋场的热闹与今天的外滩都好有一比。而中国的第一批高尔夫球场,也从光绪年间起,在这里有了自己的生命。
最早的高尔夫球场――跑马厅内的高尔夫球场
该跑马场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经2次迁移才定址于此。最早是道光30年(1850年),上海跑马总会于今南京东路以北,天津路以南,河南路一带。咸丰4年(1854年),跑马总会高价出让了老公园,在大片土地中取得了171.476亩土地的使用权。建成第二个赛马场,它的一圈跑道使用不完171亩,其中有34.5亩土地空着,此外,中间尚有大片农田。咸丰10年,所余的34.5亩由4名外侨合股建成运动场,称公共体育场,中间辟有板球场、抛球场等。一年后,跑马总会又将这一片土地卖掉,再次低价强圈今人民公园及人民广场的500余亩土地建造跑马厅。
高尔夫球场占地约300亩,9个洞,由上海高尔夫球总会承租。在场内搭有平房数间作为总会所在地。赛马季节供赛马跳障碍用,在高尔夫球淡季也给足球、滚球、网球等项目使用。
演变
民国30年(1941年)底,跑马厅被日军占领,日伪设立上海体育会管理跑马厅与公共体育场,继续经营赛马。
抗日战争胜利后,跑马总会重新接管跑马厅。民国35年计划重开赛马,未获市政府批准,公共体育场活动人数也远不如前,该场一直租给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营地,直到解放。
1951年8月2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根据土地国有的规定,“将跑马厅及公共体育场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作公共地”,南部改建为人民广场,北部建为人民公园。1954年5月31日,跑马厅全部建筑物由政府接收,看台改建为图书馆和体育宫。
管理
政府管理
由当时的清政府后来的民国政府每年向跑马厅收取租金。抗战胜利后,市政府将年租金改为地价税。
内部管理
跑马厅和公共体育场曾订有规定,最早都不准华人参加活动,连买入场券进去看赛马也不准。宣统元年(1909年)以后,允许华人买票入场看赛马和博彩,但看台和西人分开。民国23年跑马厅大看台建成后,南端的露天看台供华人使用,北部看台供西人用。直到解放,公共体育场一直不准华人入内。
第一家18洞高尔夫球场――虹桥杓球高尔夫俱乐部
清光绪16年(1890年),英国侨民在程家桥西堍购地19.5亩(1.3万平方米),开设“老裕泰”马房。翌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辟筑虹桥路,直通马房,马房经营得到发展。清宣统2年(1910年),马房已拥有上百匹马,占地面积扩展为6.7万平方米。民国3年(1914年),马房业主病故,地产由太古、怡和、汇丰等8家洋行各出官银1000两购买,改建为“虹桥杓球俱乐部球场”,又名“虹桥高尔夫球场俱乐部”(THE HUNGJAO GOLF CLUB)。
民国5年(1916年),球场扩大为10万平方米。民国19年(1930年),球场面积扩大至27.73万平方米,球洞增为18个,成为沪上洋行大班打球赌博、郊游度假的娱乐场所。占地417亩,为英侨组成的虹桥高尔夫球俱乐部所有。
管理
上海市社会局对俱乐部进行登记,包括:创办人、创办时间、沿革、负责人、组织概括等项目。
创办人:C.M. G. Burnie;R.G. MacDonald;R.M.J. Martin;E.G. Jamieson等七名英国人
创办时间:公历1916年10月21日
沿革:1930年2月20日政府备案;1930年依照香港1911年及1925年公司法组成;1946年2月5日第二次改选
负责人:太古、怡和、汇丰、中国肥皂、建筑工程等8家洋行之经理
组织概况:俱乐部分设财务组、房屋与酒吧管理组、杓球场务组、杓球练习与竞赛组。由总干事1人和干事7人分别负责。
会员分类及人数:常年会员80人(限额175人);其他会员92人(限额148人)
经费来源及数目:会员每人每月缴会费17,000元(自公历1947年1月起每人22,000元)
上海高尔夫球场-中国球童在一起休息 1938 Shanghai Golf Caddies
演变
上海沦陷后,由日本军占用。抗战胜利后仍由虹桥高尔夫球俱乐部接管。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1953年3月20日,国务院外交部批复将球场收归国有。同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投资85.33万元,将球场改建为文化休息公园。1954年5月25日,公园定名“西郊公园”,正式开放。同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西郊公园由文化休闲性质转为以动物展出为主,征地改建为动物园。1959年,公园面积扩大到70.33万平方米。1964年,中山公园、复兴公园等附设的动物园全部迁并西郊公园。1980年1月,西郊公园改称为上海动物园。
最热闹的高尔夫球场――虹口公园内高尔夫球场
虹口公园是公共租界最繁忙的综合性体育场,它最早是万国商团的靶场。光绪31年(1905年),按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开工建造,宣统元年建成,取名为虹口娱乐场(HONGKEW CREATION GROUND)。园内设有高尔夫球场一片。
民国10年(1921年),正式将园名改为虹口公园(HONGKEW PARK)。
虹口公园按照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安排运动项目。高尔夫球场限制在每天9时之前活动,其余时间分配给网球等项目使用。
中国球童 1938 Shanghai Golf Caddies
民国4年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和民国10年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均在此场举行。租界地区的各类重大运动会也经常在此举行。
虹口公园建成时即布置有9个洞的高尔夫球场,由上海少年高尔夫俱乐部承租。成年人也可买长年票入场。持长年票者每年都有百人以上。该场是外侨运动十分集中的地方,是租界的主要体育场地。从民国22年及民国24年的工部局统计数字看,打高尔夫球的人数1933年(11,016人)位居第二,仅次草地网球(17,526人);1935年,打高尔夫球的为8,740人,次于草地网球(17,008人)和足球(9,702人)
管理
虹口公园最早曾限制中国人入内。宣统元年(1909年)的公园使用规定第三条为“中国人不得入内,但侍奉外国人的佣人例外”。到宣统3年,对华人的限制略有放宽,“凡衣着整齐的西装华人可以入内”。直到民国17年公共租界纳税人委员会通过了“公园开放案”,当年7月起,才正式对中国人开放。
演变
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公园部分建筑遭破坏,工部局面对日本势力的扩张,步步退缩,公园及靶场的建筑物被日军蚕食,到民国31年(1942年)9月,万国商团解散,靶场及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作为军用场地。
抗战胜利后,虹口公园更名为中正公园,仍以体育活动为主。解放后,西部被建成为虹口体育场,东部仍为虹口公园(今为鲁迅公园)。
中国人的高尔夫球场——万国体育场内高尔夫球场
这是解放前我们中国人自己所有的一家高尔夫球场。这家球场及其相关运动设施的出现,在当年体现了国人自强抵外的民族气节,具有一定的爱国意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我们调查所得的具体情况:
清末,上海巨富叶澄衷之子叶贻铨不甘在上海跑马厅看赛马时受到洋人奚落,决心集华股办万国体育会,开设跑马厅和高尔夫球场,与洋人一争高低。叶在江湾乡以每亩60元(银元,下同)的代价(高于时价10元)从农民手中购得土地1,200亩,于宣统3年(1911年)建成万体会。三面筑有规模宏大的看台,场内设赛马跑道3条,外围铺成草地,周长5,640码(1码等于0.305米),场内置一大自鸣钟。为方便游客赴会,同时筑马路3条通市区,即通江湾火车站的体育会路(今纪念路)、通北站的体育会西路、通虹口的体育会东路。开幕那天,场内冠盖云集,锣鼓喧天,并由法国人环龙驾川麻式飞机在万国体育会跑马厅上空作上海首次飞机飞翔表演助兴。之后每逢星期日赛马,赛马日当天各体育会路上车水马龙,途为之塞,场内场外更是万头攒动,热闹非凡。门票每张1元,赛票收入甚丰,全年上交政府税收近百万元,是上海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民国13年起,每年还认捐本县平民教育捐款4,000元,按季兑付。万国体育馆的创办,促进了江湾、殷行地区的繁荣。
万国体育场始称江湾跑马厅,建于光绪34年(1908年),由叶贻铨、虞洽卿集资建造,地址在武东路、武川路一带,占地1,215. 55亩,设3条跑道,长2,640码,场内设18洞大型高尔夫球场(最长527码,最短134码)、
网球场、棒球场等设施。因竞争不过上海跑马厅,宣统2年(1910年)开始吸收洋股东,请万国体育会管理,以后产权全部转让给万国体育会,遂改名为万国体育场。
抗日战争中,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由市政府接管,成为城建和民用建设的场地。江湾跑马厅,辛亥革命后人称万国体育场。
管理
民国15年建成后由上海市高尔夫俱乐部承租,年租金为1万墨西哥币,民国25年,由于体育场的主权出让,球场终止活动。
演变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江湾跑马场遭炮火轰击,除南看台稍存一角外,其余建筑物均遭毁坏,草坪曾为日军养马场,后又改为农场。解放后由政府接管,成为建筑城,建有与建筑有关的上海城市建筑机械厂、上海铸铁厂、江湾机械厂、建筑材料专科学校、建筑安装技工学校和居民住宅建筑新村,并新辟武川、武东两条马路。70年代后期又有上海手表三厂、上海自行车三厂等大中型厂迁来。昔日供有闲阶级消遣赌博的地方,而今成了新兴工业区。